鱼鳔胶 | 明清家具使用百年牢固之法宝
榫卯结构是明清时期家具独特的制造工艺之一,沉淀了经典家具风格在流光旋转中的复合传承。但是你知道吗?除了榫卯结构,鱼鳔胶还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精华 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髓。如果榫卯支撑着古典家具的风格,那么鱼胱胶就是让古典家具更坚固的“秘宝”。今天,小编将带你去了解古代 这种用于木工的鱼胱胶及鱼鳔胶的制作工艺。
家具里的鱼鳔胶
古人使用的胶水非常神奇,不仅绿色环保,粘度牢固,而且不会损坏家具的木结构,使榫榫结构可以随意拆卸和组装,不会影响家具的整体结构。更常见的是膀胱胶、猪皮胶等。
鱼胱胶在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根据《本草纲目》,具有补精益血、强肾固本的功效。用鱼胛骨做胶水是中医还在做的一项工作。现在中医处方中还有鱼胛骨,非常珍贵。也正是在使用中医鱼胛骨胶时,人们开始注意到它有很强的粘度,尤其是煮胶过多的胶水。在这种情况下,鱼胛骨胶的用途开始显现出来。
家具的组装也称“攒活”或“使鳔”,是在部件榫卯接合部位刷鳔胶,然后进行组装。鳔胶的制作过程复杂,并且熬制和凝固时间较长,目前很多家具制造企业用强度更高的化学胶代替;有的甚至在结构上粗制滥造,单纯靠胶接合,出现“严不严,拿胶填”的现象。
在老的匠人看来,化学胶没有传统鳔胶的可逆转性,一味靠胶接合的做法是“绝户活”,失去了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精髓。
实际上榫卯接合之间的空隙要非常小,榫头插入卯眼中既可活动又不能活动太大,榫头插入一半时,透过卯眼能刚刚看到榫头的缝隙,用匠人的话说是“似见亮似不见亮”。
使鳔讲究“两口鳔”,两口指的是两边抹,榫头和榫眼都得抹到,并且要趁鳔热的时候抹,这样胶容易渗进去。
好的匠人做的家具既省鳔又严实,榫卯之间的空隙不是用胶堵严的,而是靠鳔搓严的。
一件使好了鳔的活儿,用锤砸,就是将木头砸折,使过鳔的榫卯接合的部位也不会开。
使膀胱的膀胱棒也很精致,不能使用刷子或刷子,使用像圆珠笔一样厚的藤条。用热水浸泡藤尖,浸泡一段时间,用锤子砸成刷头的形状,蘸上胶水,擦拭毛毛的眼睛。
这样既均匀又不掉毛,而且耐热,干、湿都不会出问题。
不同季节使鳔的稀稠不同,有“冬使稀,夏使稠,春秋两季使将就”的说法:冬天天气凉,鳔容易凝固,所以要稀一些;夏天热量不容易散出去,要使稠一点;春秋季节要做到用鳔棍一提,刚刚能拉出线。
鱼鳔胶的主要成分是生胶质、胶原蛋白和凝胶,是成年的大黄鱼鱼鳔经过加工处理后制得的胶料,俗称黄鱼胶。
鱼胶在冷水中吸水膨胀,在热水中被热溶化,所以它的 其主要特点是可逆转性,粘接处在受热溶解后易拆开,不损坏榫卯结构。
过去匠人使用的鳔胶都是自己制作的,要经过选、泡、蒸、砸、滤、熬、晾等工序。
1. 原料准备
2. 泡、蒸
3. 砸鳔
砸鳔需要消耗大量体力,木工行里的老人常说“好汉子砸不了三两鳔”。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更是一项技能:用铁盔装饰,使铁杵砸碎,与温水混合,砸碎铁杵,浆料可以拉出线条。
将打好的胶取出,放在纱布上包好。将纱布放在铁碗中,一边泡一边挤压,反复进行,直至胶液全部渗透到碗中,剩下的鳔渣晾干可下次再用。
胶液再上锅兑水熬,木匠工具箱里都装有“鳔锅”,锅分两层,内层盛胶水,用水的量全在于匠人的经验,放入胶后隔水加热。
熬胶需要10多个小时,因此不用分层的鳔锅,胶很容易熬糊。
将用铜纱网过滤后的胶液倒入大而平的容器中,待胶液呈冻状而未完全凝固时,用小刀拉成小条,放在通风处晾晒, 后将干硬的胶体放在密闭的器具中储存、备用。
鱼鳔胶不仅顾及到构件与胶水之间的粘性牢固,而且由于鱼鳔胶还具备良好的物理伸缩特性,使得凝固后的鱼鳔胶水能够伴随榫卯结构、迎合春夏秋冬的木质膨胀收缩而同步伸缩变动,形成一种弹性铰接,不会因为单纯的硬性铰接撕裂伤害到家具木材榫卯结构。
明清古典家具的榫卯结构在这种弹性结合状态下可以按照构件组合安全地拆卸和组装,不影响传统家具的整体结构和单件材质膨胀与收缩变化状态的稳定性。
因为鱼鳔碾碎成浆后粘性很大,在砸鱼鳔的后阶段所需的力气就非常的大,所以自古传下一句好话:“好汉 砸不了三两鳔儿”。而现代硬木家具用鳔多改用白乳胶,虽然很方便,粘接强度也很好,甚至优于鱼鳔胶,但要日后拆开重装維修则很困难。